【关注】为厦门渔民插上“互联网+”翅膀
暂时放下手头重复的渔业生产劳动,走进安静美丽的课堂,学习电商、微商的运维,学习用手机APP管理渔业生产和经营等知识。2018年,厦门渔业从业者切切实实地享受了一波厦门市为民办实事的红利。
作为厦门市2018年为民办实事项目,“互联网+渔业”电商培训班项目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主办,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承办,旨在为厦门市从事及有意向从事渔业的人员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,拓展学员视野,更新学员理念,有效提升从业人员技能,提高转产就业及适应社会的能力,促进就业。
今年7月以来,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精心准备和有序安排下,“互联网+渔业”电商培训班共举办6期,参训渔业人员共602人,取得了圆满成果。
此外,截至今年10月底,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以服务乡村振兴、扶持渔民创收、渔业可持续发展、退海渔民转产专业为目标,共开展各类集中培训21期,参训人员1658人;开展一对一“进塘入场”督导共120场,参加育苗人员600人次;开展科技下乡、入社区科普活动5场。
为了让参加“互联网+渔业”电商培训的学员能够轻松走进课堂,并有所收获,根据市海洋与渔业局的部署,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,几经修改,丰富细化项目方案。
为了将培训服务做到位,项目组织人员在岛外4个区开展4场调研工作,主动与渔业从业者沟通,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,并据此调整方案。项目还聘请具有丰富电商研究与实操经验的教师,针对厦门渔民的需求,编制了针对该项目的培训专用教材。
“最大的难点在招生工作。”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示范室的技术人员介绍,如何说服已经离开课堂多年的渔业从业人员放下家庭与生产事务,走进课堂,是一项不小的挑战。
为了有效推进本次培训及前期报名工作,市海洋与渔业局多次召开培训事项会议,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与各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共同,对招生工作的任务及责任做了精密的分工和部署。为了方面报名,项目还专门开发一套线上报名程序,让学员们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轻松报名。
培训班正式开始前,项目组织者曾多次利用周末休息时间,走进渔区现场招生,面对面向渔业从业者讲解该培训项目的意义,手把手引导他们填表格,完成报名流程。
在不懈的努力下,越来越多渔业从业者愿意参加培训,报名者络绎不绝,数量远远超出预期,原计划举办4期的“互联网+渔业”培训最终举办了6期。
为了了解学员们的学习情况,每期培训班结束,都会让学员填一张满意度调查表,认真倾听他们学习过程的体会和建议。结果显示,“互联网+渔业”电商培训项目开了6期班,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。
今年的7月至10月连续举办的6期“互联网+渔业”电商培训,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有序组织,坚持两条线作战,一边联合各区渔业主管部门持续推进招生工作,一边配合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做好培训工作,确保每一期的培训班开展顺利。
因为培训班的开始时间都在周末,从“互联网+渔业”电商培训项目招生开始,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几乎连续几个月的周末都在加班。
特别是在为期3天的封闭式培训中,主办方不仅要组织好教学工作,还要服务好学员们的食宿,反复强调学习和生活的纪律。
经过培训,这些平日里只会埋头生产的渔业从业者增加了互联网思维,纷纷开了属于自己的网点、微店、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营销渠道,他们还建立微信群,课后经常一起交流心得与体会。
“如果能在网络上找到销售渠道,每斤渔获的价格至少可以提高25%左右。”课堂上,来自翔安欧厝的渔民王先生认为,培训内容非常有用,凭借着自己数十年积累的有关水产品的丰富经验,再插上“互联网+”的翅膀,必能给自己带来更丰厚的收入。
“互联网+渔业”电商培训班总共办了6期,效果一期比一期好。在培训项目推进过程中,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时刻关注搜集学员的反馈,不断创新工作方法,提升培训的服务质量,让每一期课堂都有新变化。
10月20日,第六期“互联网+渔业”电商培训班的课堂甚至走出已经举办5期的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教室,来到翔安区欧厝社区居委会办事大厅,将培训送到渔民们的家门口。
据介绍,在前五期的培训中,项目工作人员发现许多渔民朋友平时的生产、生活事务实在太繁忙,无法参加3天的封闭式培训,便主动调整培训方案。
事实上,将一个社区办事大厅布置成一个能容纳近百人的电子商务课堂,前期工作极为麻烦。摆桌椅、布网线、设讲台、租电脑等都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,而且为了不耽误办事大厅工作日的正常业务,这些工作只能提前一个晚上连夜布置。
“如此一来,中午我就可以回家做饭给孩子吃了。”欧厝社区居民王女士说,新的开办形式既能让她学习到互联网知识,又不耽误照顾家庭,她和多位邻居都一起来听课。
此次送到渔民家门口的培训班得到渔民朋友的积极响应,许多此前因为生产生活事务无法参加培训的渔民朋友,也都获得了培训机会。
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宣传与舆情办出品
来源:海西晨报
编辑:晓煜 编审:许金练